欢迎浏览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米乐M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时间: 2024-04-11浏览次数:
 米乐M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编者按】2024年全国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中国机械联党委及系统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精神,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学习习总在期间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把推动机械工业和中国机械联系统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中机质协、审计学会联合党支部集体学习精神4月2日上午,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审计学会联合党支部

  米乐M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编者按】2024年全国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中国机械联党委及系统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精神,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学习习总在期间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把推动机械工业和中国机械联系统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中机质协、审计学会联合党支部集体学习精神4月2日上午,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审计学会联合党支部全体党员集体学习了习总在期间的重要讲话。本次学习由支部李月华主持。为了加深对习总重要讲话的理解,本次学习在学习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讨论的方式,增强了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大家深刻理解,习总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充分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致表示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集体学习习总重要指示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4月8日上午,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简称中石协)组织秘书处全体员工集体学习“习总有力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和政府工作报告。党支部、常务副会长张雨豹同志领学,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冠军同志主持学习及季度工作例会。以学习精神为指导,与会同志联系部门工作实际、秘书处工作实际、重点工作安排和行业发展实际,围绕全面实现上半年工作目标、促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为会员企业服务进行了讨论研究和工作布置。(中国机械联党委工作部)

  2023年,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对4331家企业实施国家专项工业节能监察,主要包括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设备能效专项监察,以及2022年监察发现的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监察,目前有关任务均已顺利完成。一、重点行业能效专项监察聚焦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组织对1827家企业开展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执行情况专项监察。根据监察结果,被监察企业整体达标率为98.1%。其中,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准入值、限定值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9.5%、26.1%、42.5%;未达到行业能耗限额标准限定值企业占比1.9%。针对监察查出的未达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相关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已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向社会公开。二、重点领域能效专项监察组织对233家重点数据中心开展专项监察,核算电能利用比值(PUE)实测值,检查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等情况。根据监察结果,被监察数据中心在用机柜数48.3万架,平均上架率54.5%,平均PUE1.29。其中,PUE1.2、1.21.5的数据中心占比17.6%。查出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完善或能源管理制度缺失的数据中心20家,相关地区已对其提出开展节能改造意见。三、重点设备能效专项监察依据国家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组织对变压器、电机等设备用户企业开展专项监察,核查设备台账。查出在用低效(低于强制性能效标准3级要求)电机29036台、总功率76.9万kW,低效变压器767台、总容量106.3万kVA。相关地区已对使用低效设备企业提出改进意见。四、2022年监察发现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对2022年国家专项工业节能监察中发现的133家违规企业进行“回头看”(主要涉及能效不达标、使用低效用能设备、能源管理制度缺失、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完善等问题)。指导企业分门别类一户一策制定整改措施,118家企业已完成整改,剩余15家企业按照整改任务抓紧推进分批次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等用能设备。针对工业节能监察发现的行业内能效水平差距较大、低能效设备淘汰更新有待加快、节能监察支持力度仍需加强等问题,将贯彻落实《工业节能监察办法》,把工业节能监察作为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促进工业节能提效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节能监察结果应用和能力建设,继续做好2024年工业节能监察工作。

  财建〔2024〕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统称两部门)拟组织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要求,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打造一批重大示范项目,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二)支持对象。申报城市原则上应为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包括各省(区)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州、盟),直辖市所辖区(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鼓励地方与中央企业联合申报。适当考虑东、中、西、东北地区发展基础差异,统筹合理布局。二、支持内容支持城市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组织示范项目,“点”上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示范、“线”上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示范、“面”上开展产业集群及科技产业园区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示范,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以及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一)“点”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1.打造智能工厂。支持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加快应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哑”设备改造,部署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智能控制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制造单元、加工中心、产线等全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探索柔性生产、共享制造、虚拟制造等新业态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改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应用,建设绿色工厂。2.老旧设备更新改造。支持推动石化化工等原材料行业老旧装置综合技改,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提升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和本质安全水平。(二)“线”上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改造。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围绕产业链重点环节提质升级,重点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制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技术改造方案,联合10家以上配套企业同步实施技术改造。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建设智慧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开放数字系统接口,引导供应链企业接入,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回收利用等环节实现企业间高效协同。4.形成重点行业典型场景解决方案。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和自身改造经验,联合工业软件企业、智能装备企业等编制数字化专用工具、典型场景建设方案、系统解决方案等。构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解决方案资源池,向上下游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实现“一次开发、行业复用”。(三)“面”上产业集群、科技产业园区整体数字化改造。5.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承载园区、高新区等科技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建设,引导园区内其他企业“看样学样”实施技术改造。鼓励科技产业园区建设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算力等基础设施,推进人工智能工业大模型垂直应用,构建集成互联、智能绿色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培育数字化转型专业化服务商,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评估诊断、场景培育、技术验证等公共服务。三、申报要求(一)具备良好基础。申报城市应具有较好的工业经济发展基础、主导产业突出、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具备龙头企业引领、重大项目集聚、示范带动性强等特征。(二)聚焦重点行业。申报城市应在制造业中选择3个左右主导行业作为技术改造重点,实施期内累计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的规上企业占比应达到80%以上。选取的行业应符合国家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体现本地区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具有产值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较高等特征。(三)明确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申报城市应在确定的技术改造重点行业中,选择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选择技术水平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志性重大项目作为支持对象,提出重点项目清单。每个行业至少包含一家链主企业或龙头企业,每个城市至少包含一个投资规模超5亿元的标志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实施后,形成一批行业内标准化的数字化转型等解决方案。(四)加强政策协同。申报城市应建立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出台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精准有效的支持政策,加强央地财政政策协同和金融政策协同,强化政策宣传、资源对接、评估诊断、平台支撑等公共服务能力,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创造良好环境。四、资金支持(一)资金分配。中央财政对入选城市给予定额奖励。按照每个入选城市不超过3亿元下达奖补资金,试点实施期第一年拨付50%奖补资金,实施期满考核评价通过后拨付其余50%奖补资金。(二)资金使用。奖补资金由入选城市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方式由地方确定,包括投资补助、贴息、担保费补贴等,对单个项目的支持资金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已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商培育等项目原则上由地方支持。入选城市应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用于财政供养单位人员福利、公用经费、机构运转经费等支出,不得用于楼堂馆所等基建工程支出,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五、组织实施(一)组织申报。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组织城市申报。申报城市应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3年,应包括工作基础、工作目标、实施内容、项目总体情况、资金使用方向、考核指标、保障措施、其他材料及项目清单等内容,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参考附件)。(二)初审推荐。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负责审核申报材料,择优选定拟申报城市,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报送推荐函。每个省、自治区最多推荐1个地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兵团不占用名额),直辖市最多推荐1个所辖区(县)。已被两部门纳入试点范围的城市在后续年度中不再重复申报。申报资料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将加盖公章的纸质版和PDF版(光盘刻录)各一式两份,于2024年4月24日前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三)方案遴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开展竞争性评审,采用书面评审和现场评审结合的方式。书面评审主要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及申报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提出的工作目标、政策保障等是否切实可行,重点项目清单是否符合要求等。现场评审主要组织申报城市开展现场答辩。根据评审结果,初步确定入选城市名单,并对实施方案提出修改完善建议。(四)方案批复。根据评审结果提出入选城市建议名单,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确定为当年入选城市名单。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修改完善后的实施方案予以批复,财政部下达奖补资金。入选城市应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如调整需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备案。(五)绩效评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应当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指导试点城市分年度开展绩效自评。两部门将加强绩效管理,督促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开展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工作,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于实施期结束后对试点城市开展绩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结果,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确认。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及绩效评价结果等提出财政资金安排建议,财政部根据资金安排建议确定下达奖补资金;对于评价结果较差的,将视情况严重程度采取督促整改、暂停试点资格、收回奖补资金等处罚措施。附件:202X年XX市(区)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实施方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3月21日

  工信厅科函〔2024〕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属有关单位,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促进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打造“中国制造”品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将做好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中试发展与品牌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促进中试与创新链、产业链同步发展,加强“中国制造”品牌建设,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1.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开展政策标准解读宣贯,组织发布《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百问百答》,引导广大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系统,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通过专题讲授、在线辅导等培训方式,面向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2.提升企业质量发展能力。指导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组织先进质量标准贯标,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典型经验。征集和遴选一批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典型案例,编制发布质量提升典型案例集,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实践经验。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全国行活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3.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持续宣贯《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研制关键方法和工具。面向重点行业,分场景凝练质量管理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分层次梳理质量管理数字化场景清单,明确关键场景的建设要点和实施路径。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标杆,提升平台解决方案供给水平,支撑企业增强质量管理能力。4.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按照“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的梯次路径,在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通过企业自评估和专业机构现场评估,帮助企业确定等级,以评促改,不断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探索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实现产业链质量一致性管控。5.优化评价工作机制。指导发布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行业标准,加强对评价的工作指引。研究组建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技术指导组织,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规范开展评价工作。遴选培育优质评价机构,强化评价队伍管理,促进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工作健康有序开展。6.加强评价结果应用。构建制造业质量管理水平指数,定期跟踪监测质量发展水平,加强分地区、分行业指标监测评估和结果反馈。完善制造业卓越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质量信息查询、问题诊断、在线评估等服务能力,加快质量数字地图建设,加强可视化管理和质量数据监测、预警和分析。(二)提高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品质量7.实施可靠性“筑基”和“倍增”行动。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加大智能检测装备应用力度,推动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提高基础产品和整机装备可靠性,形成一批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建设电子信息领域质量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基础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8.提升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推动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农机产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领域有关政策落实落地,提升重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水平。在机械、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深化实施产品质量分级评价,推动建立用户采信机制。组织开展锂电池、光伏组件产品质量检查,推动出台《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督检查办法》,强化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监督检查。9.开展制造业“三品”行动。深入开展原材料“三品”行动,研究制定一批原材料“三品”清单。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培育壮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推广数字化助力“三品”典型场景案例,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三)夯实质量发展基础10.强化质量标准支撑引领。制修订一批原材料、机械、电子、汽车、软件等领域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先进团体标准转化为行业或国家标准。编制发布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强可靠性标准体系顶层设计。11.推进质量工程技术创新应用。制定制造业过程能力提升实施指南,开展企业关键过程质量控制能力诊断活动。加强质量技术预见成果运用,分行业绘制质量技术演进路线图。推广工业企业实用质量工程技术手册,探索编制质量工程技术成果推荐目录。12.加强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管理。修订实验室管理办法,强化实验室科研属性,促进产业质量技术创新。优化实验室管理机制,建立实验室复审制度,提升实验室整体水平。围绕重点领域新核定一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支撑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13.提升质量公共服务效能。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分析比对、比较试验、测试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理性消费选择。支持开展质量诊断、可靠性整体解决、用户体验、产品质量创新竞赛等活动,营造质量提升良好氛围。鼓励专业机构加强认证技术和服务创新,支持在消费品、装备、电子等领域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四)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14.遴选梳理中试优秀场景。面向中试环节提炼关键需求,遴选一批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价值的中试优秀场景,带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工艺、产品、标准和解决方案,挖掘一批中试服务典型模式,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中试创新发展路径,为企业提升中试能力提供参考指引。15.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摸查梳理中试平台建设模式、中试能力储备和公共服务需求情况,编制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指南,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平台。遴选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强化投资支持,促进产业创新技术迭代。培育一批优秀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先进典型经验。16.提高中试发展支撑能力。加强中试标准统筹协调,推动成立制造业中试标准化工作组。研制制造业中试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建立健全中试标准体系并发布一批关键标准。推动组建中试发展促进组织,引导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深入参与政策研制和决策咨询,开展中试共性技术攻关、行业标准制定、创新方法研究,支持并带动产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凝聚中试发展合力。17.优化中试项目管理机制。编制化工中试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指导各地规范化工中试项目落地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化工中试项目安评、环评适度包容性审批,破解化工中试项目审批难、周期长等难题。(五)打造“中国制造”品牌18.夯实制造业品牌建设基础。推动品牌培育管理标准体系优化升级,建立健全制造业品牌标准体系。探索建设制造业企业、未来和新兴产业品牌数据库,健全制造业品牌监测机制。鼓励企业加强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品牌建设能力。19.加强制造业品牌培育。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企业品牌创建评估诊断等服务。鼓励各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组织开展优势产业品牌培育、品牌出海活动,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品牌。20.加大品牌评价和传播力度。遴选一批“中国制造”品牌创建典型案例,探索发布重点领域工业产品品牌榜。支持开展品牌建设沙龙活动,加强“中国制造”品牌创建经验推广交流。举办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宣传推介中小企业品牌及产品品牌。持续举办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食品工业“三品”成果展、“517”吃货节食品促消费活动。三、有关要求(一)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落实关于质量考核的工作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年度计划,强化过程管理和成效评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在供需对接、资源协调、专家智库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专业服务,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落地。年度工作总结请于2024年12月10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二)强化资源保障。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充分运用各项政策渠道,对质量提升、中试发展、品牌建设工作给予资金、土地、人才、金融等多方面保障。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支持力度。(三)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总结提炼质量提升、中试发展、品牌建设等工作的特色亮点,积极推广有效措施和典型经验。加强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典型,持续营造重视质量、倡导中试、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4年4月3日

  工信厅科〔2024〕18号各有关单位:为认线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我部编制完成2024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具体要求如下:一、标准起草单位要注意做好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处置、产业化推进、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二、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等单位要尽早安排,将文件及时转发至主要起草单位,并做好标准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等工作,把好技术审查关。三、部机关相关司局要做好行业标准制修订过程的管理工作,确保标准的质量和水平。四、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如需对标准项目进行调整,按有关规定办理。附件:2024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4年3月15日

  工信部联规〔2024〕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3月27日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市场化推进。坚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工业领域各类设备更新差异化需求,依靠市场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政策环境。坚持标准化引领。强化技术、质量、能耗、排放等标准制定和贯标实施,依法依规引导企业淘汰落后设备、使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统筹考虑行业发展和市场实际,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坚持软硬件一体化更新。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在推动硬件设备更新的同时,注重软件系统迭代升级和创新应用。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1.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农机行业更新柔性剪切、成型、焊接、制造生产技术及装备等;工程机械行业更新油压机、折弯机、工艺陈旧产线和在线检测装备等;仪器仪表行业更新数控加工装备、检定装备等;纺织行业更新转杯纺纱机等短流程纺织设备,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棉纺设备;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喷涂和烘干设备、电动或气动装配设备、绝缘耐压测试仪、循环充放电测试仪等。2.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重点推动航空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建设;光伏行业更新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等先进设备;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生物发酵行业实施萃取提取工艺技改,更新蒸发器、离心机、新型干燥系统、连续离子交换设备等。3.更新升级试验检测设备。在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安规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以及专用制样、材料加工、电子组装、机械加工等样品制备和试生产装备;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二)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4.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更新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和柔性生产单元;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集成应用;原材料制造业加快无人运输车辆等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推进催化裂化、冶炼等重大工艺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消费品制造业推广面向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智能装备。5.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精益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链接,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打造数字化车间。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工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改造,打造智慧供应链。6.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构建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建设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设施,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在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智算中心。鼓励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7.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钢铁行业加快对现有高炉、转炉、电炉等全流程开展超低排放改造,争创环保绩效A级;建材行业以现有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领域减污降碳、节能降耗为重点,改造提升原料制备、窑炉控制、粉磨破碎等相关装备和技术;有色金属行业加快高效稳定铝电解、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等绿色高效环保装备更新改造;家电等重点轻工行业加快二级及以上高能效设备更新。8.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电机、变压器、制冷供热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9.加快应用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以主要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为重点,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面向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造纸、皮革、食品等已出台取(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更新一批冷却塔等设备。(四)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10.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推广应用连续化、微反应、超重力反应等工艺技术,反应器优化控制、机泵预测性维护等数字化技术,更新老旧煤气化炉、反应器(釜)、精馏塔、机泵、换热器、储罐等设备。妥善化解老旧装置工艺风险大、动设备故障率高、静设备易泄漏等安全风险,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11.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以推动工业、工业电子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为重点,以危险作业岗位无人化为目标,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和“机器人替人”工程,加大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重点对工业固定生产线、现场混装生产点及现场混装车、装填装配生产线.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升级改造与配备。围绕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城市特殊场景火灾、森林草原火灾、紧急生命救护、社区家庭安全应急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先进可靠安全装备。三、保障措施(一)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二)强化标准引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制修订一批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相关标准,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制定《先进安全应急装备(推广)目录》,推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三)加强金融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强化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中长期投放。(四)加强要素保障。鼓励地方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对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广承诺备案制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简化前期审批手续。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组织实施,要完善工作机制,做好政策解读,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建立重点项目库,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编者按】2024年全国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中国机械联党委及系统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精神,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学习习总在期间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把推动机械工业和中国机械联系统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中国锻压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开全国精神学习交流会4月7日,中国锻压协会党支部组织在会党员及办公会成员召开全国精神学习交流会。会议听取了秘书处组织收听收看报道工作安排落实情况的汇报,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集中学习。会议由支部张金主持。在交流讨论环节,张金首先就党的二十大以来行业发展情况,尤其是2023年3月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铸造和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锻压行业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等问题同与会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同时汇报了双碳研究会在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方面的工作情况。与会人员积极发言,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就锻压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锻压行业当前行业面临的十大问题,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实际困难,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举措与困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以及新形势下革新协会服务工作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学习,与会人员一致认为,2024年协会工作要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在行业内推进落实好十大任务,充分发挥全国性专业行业组织的特点与优势,以创新型服务体系,构建新型交流平台为目标,不断完善行业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为锻压行业提供优质、全面、高效的服务内容,继续做好被全行业需要的协会,推动我国锻压行业高质、高效、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学习贯彻全国精神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电工所党委深入学习习总重要讲线日,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简称电工所)党委召开2024年度第四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传达学习贯彻习总在全国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精神,郭振岩主持会议并领学。会上重点传达习总在期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的指示精神,学习习总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并就有关能源电力等方面内容展开研讨。电工所将把学习宣传贯彻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总关于能源电力发展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中国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强基固本,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联系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同日召开了纪律警示教育专题会议,传达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学习《中国党纪律处分条例》,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首届制造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创新大赛闭幕2024年3月30日,由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简称仪综所)、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制造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创新大赛总决赛暨创新大会在重庆市永川区闭幕。创新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相关领导参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就智能制造作主题演讲。此外,14项大赛成果达成落地意向,并举行了签约仪式。此次大赛作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全国性专项赛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旨在提升供给能力,树立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团队。大赛共决出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6项优胜奖以及38项优秀作品奖。创新大会上发布了国家标准《GB/T43780-2024制造装备智能化通用技术要求》和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T/CAMS182-2024智能制造效能通用评测方法》两项重大技术基础标准。本届大赛征集到的622项智能化解决方案涵盖了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制造业各领域,包括机械、汽车、船舶等装备制造业,冶金、建材、石化等材料制造业,以及电子制造、家电、医药等消费品制造业。秉持着应用为先原则,本届大赛成功遴选发掘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适用性和可复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并致力于推动优秀经验、先进成果在更多地区、行业落地应用。参赛作品中的“中国方案”,充分显示出智能制造由“能力建设”向“智的跃升”趋势,直击行业痛点,大部分都得到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机械联党委工作部)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开展以来,甘肃省国资国企全面落实“强科技”任务,省属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协同创新走深走实甘肃省国资委深化部门协同合作,会同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省属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方案》,支持基础较好的省属企业率先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会同多部门共同成立6个高校产业研究院,在玉米种业、集成电路等领域推动高校与省属企业加强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会同省科协,共同推动省属企业科普基地和企业科协建设。甘肃省属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深化“企业出题、院所攻关”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技术课题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发平台共享协同、科技人才互动交流。技术攻关见行见效甘肃省属企业推动35项“卡脖子”技术、99项关键攻关技术、122项原创技术策源地项目加快攻关。金川集团把4N5无氧铜科研成果应用到电石炉电极铜瓦制造,攻克了电石生产系统的“卡脖子”难题,相关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量产,解决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关键部件用材依赖进口的难题,在电子、半导体、精密仪器等领域提高了国家铜合金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实现了进口备件的国产化,解决了我国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及高端机械用高纯无氧铜铸锭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酒钢集团核电快堆用“卡脖子”关键不锈钢材料316H钢种成功用于霞浦600MW示范堆项目。悬浮磁化焙烧工艺成功攻克了复杂难选氧化铁矿的世界性难题,成为我国难选氧化铁矿石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标杆。白银集团“硫酸系统中铼金属回收研究”项目,建成年产1.5吨高纯铼条的生产线,高纯铼粉、高纯铼粒纯度均达到99.99wt.%以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高纯金属铼依赖进口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甘肃科技集团西北永新攻克水性环氧涂料关键技术,化工院完成UV3853抗氧剂100L中试放大研究,成功打通UV-1010抗氧剂小试工艺路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酒钢集团“新型无镍奥氏体耐热高锰钢的研究与开发”“铝电解炭阳极组耐高温抗氧化涂层技术研究及应用”列入省联合科研基金重大项目。高端电子产品用薄规格镀铝锌板供货联想等多家终端用户,6Mo型高氮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高性能水泵壳体铸件实现进口替代。白银集团“含铊重金属废水协同脱铊深度净化新工艺开发及工业化应用研究”等5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兰州大学、兰石中科纳米科技公司合作开展的“铅锌矿冶炼尾渣高值化利用”研究,以铅锌矿冶炼尾渣为原料生产高品质纳米氧化锌乳液、微电解合金材料和无水硫酸钠产品,目前正在建设5000t/a纳米氧化锌产线年上半年投产,实现固废高值化利用。甘肃科技集团助剂厂PVC用引发剂新产品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新产品累计销售额达3500万元;西北永新环氧富锌等涂料产品成功入围中石化2023年“易派客”产品目录,易洁型公路隧道防护涂料新产品已在省内多个隧道中成功涂装应用。能化股份含氦煤层提取高纯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顺利产出99.999%以上纯度的高纯氦气,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含氦煤层提氦成套工艺及其工程化技术,入选202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金川集团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金川集团新研(甘肃)科技产业发展公司、甘肃药业集团科技创新研究院等6户企业认定为第三批新型研发机构;天水长城开关厂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认定为第九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甘肃农垦亚盛股份获批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甘肃公交建集团交设股份入选第29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属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3542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1301件,发明专利1902件,外观设计专利339件。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甘肃省国资委将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一流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省属企业牵头组建的5个创新联合体平台作用,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发展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瞄准新赛道,找准切入点,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省属企业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基础支撑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培育新动能,激活新要素,力争取得一批“硬”成果,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4月3日上午,徐念沙会长一行赴比亚迪西安草堂工业园调研,比亚迪陕西省总经理刘振宇等有关负责领导接待了调研组,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徐念沙会长先后参观了焊接工厂、总装工厂以及新能源车静态展示和仰望U8车型浮水实验等,了解企业产业布局、技术研发、市场运营等情况,并与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西安,目前在西安共设四大园区,分别是高新工业园、草堂工业园、庞关工业园、集贤工业园。此次调研的草堂工业园是比亚迪在西安地区最大的工业园区,拥有员工6万余人,主要承载了比亚迪宋、秦、海鸥、仰望U8等主流车型及轨道交通和电池的生产。(中国机械联行业发展部)

  【编者按】2024年全国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中国机械联党委及系统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精神,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学习习总在期间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把推动机械工业和中国机械联系统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中机质协、审计学会联合党支部集体学习精神4月2日上午,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审计学会联合党支部全体党员集体学习了习总在期间的重要讲话。本次学习由支部李月华主持。为了加深对习总重要讲话的理解,本次学习在学习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讨论的方式,增强了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大家深刻理解,习总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充分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致表示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集体学习习总重要指示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4月8日上午,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简称中石协)组织秘书处全体员工集体学习“习总有力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和政府工作报告。党支部、常务副会长张雨豹同志领学,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冠军同志主持学习及季度工作例会。以学习精神为指导,与会同志联系部门工作实际、秘书处工作实际、重点工作安排和行业发展实际,围绕全面实现上半年工作目标、促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为会员企业服务进行了讨论研究和工作布置。(中国机械联党委工作部)

  2023年,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对4331家企业实施国家专项工业节能监察,主要包括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设备能效专项监察,以及2022年监察发现的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监察,目前有关任务均已顺利完成。一、重点行业能效专项监察聚焦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组织对1827家企业开展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执行情况专项监察。根据监察结果,被监察企业整体达标率为98.1%。其中,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准入值、限定值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9.5%、26.1%、42.5%;未达到行业能耗限额标准限定值企业占比1.9%。针对监察查出的未达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相关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已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向社会公开。二、重点领域能效专项监察组织对233家重点数据中心开展专项监察,核算电能利用比值(PUE)实测值,检查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等情况。根据监察结果,被监察数据中心在用机柜数48.3万架,平均上架率54.5%,平均PUE1.29。其中,PUE1.2、1.21.5的数据中心占比17.6%。查出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完善或能源管理制度缺失的数据中心20家,相关地区已对其提出开展节能改造意见。三、重点设备能效专项监察依据国家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组织对变压器、电机等设备用户企业开展专项监察,核查设备台账。查出在用低效(低于强制性能效标准3级要求)电机29036台、总功率76.9万kW,低效变压器767台、总容量106.3万kVA。相关地区已对使用低效设备企业提出改进意见。四、2022年监察发现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对2022年国家专项工业节能监察中发现的133家违规企业进行“回头看”(主要涉及能效不达标、使用低效用能设备、能源管理制度缺失、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完善等问题)。指导企业分门别类一户一策制定整改措施,118家企业已完成整改,剩余15家企业按照整改任务抓紧推进分批次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等用能设备。针对工业节能监察发现的行业内能效水平差距较大、低能效设备淘汰更新有待加快、节能监察支持力度仍需加强等问题,将贯彻落实《工业节能监察办法》,把工业节能监察作为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促进工业节能提效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节能监察结果应用和能力建设,继续做好2024年工业节能监察工作。

  财建〔2024〕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统称两部门)拟组织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要求,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打造一批重大示范项目,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二)支持对象。申报城市原则上应为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包括各省(区)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州、盟),直辖市所辖区(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鼓励地方与中央企业联合申报。适当考虑东、中、西、东北地区发展基础差异,统筹合理布局。二、支持内容支持城市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组织示范项目,“点”上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示范、“线”上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示范、“面”上开展产业集群及科技产业园区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示范,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以及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一)“点”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1.打造智能工厂。支持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加快应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哑”设备改造,部署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智能控制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制造单元、加工中心、产线等全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探索柔性生产、共享制造、虚拟制造等新业态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改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应用,建设绿色工厂。2.老旧设备更新改造。支持推动石化化工等原材料行业老旧装置综合技改,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提升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和本质安全水平。(二)“线”上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改造。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围绕产业链重点环节提质升级,重点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制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技术改造方案,联合10家以上配套企业同步实施技术改造。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建设智慧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开放数字系统接口,引导供应链企业接入,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回收利用等环节实现企业间高效协同。4.形成重点行业典型场景解决方案。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和自身改造经验,联合工业软件企业、智能装备企业等编制数字化专用工具、典型场景建设方案、系统解决方案等。构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解决方案资源池,向上下游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实现“一次开发、行业复用”。(三)“面”上产业集群、科技产业园区整体数字化改造。5.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承载园区、高新区等科技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建设,引导园区内其他企业“看样学样”实施技术改造。鼓励科技产业园区建设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算力等基础设施,推进人工智能工业大模型垂直应用,构建集成互联、智能绿色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培育数字化转型专业化服务商,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评估诊断、场景培育、技术验证等公共服务。三、申报要求(一)具备良好基础。申报城市应具有较好的工业经济发展基础、主导产业突出、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具备龙头企业引领、重大项目集聚、示范带动性强等特征。(二)聚焦重点行业。申报城市应在制造业中选择3个左右主导行业作为技术改造重点,实施期内累计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的规上企业占比应达到80%以上。选取的行业应符合国家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体现本地区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具有产值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较高等特征。(三)明确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申报城市应在确定的技术改造重点行业中,选择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选择技术水平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志性重大项目作为支持对象,提出重点项目清单。每个行业至少包含一家链主企业或龙头企业,每个城市至少包含一个投资规模超5亿元的标志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实施后,形成一批行业内标准化的数字化转型等解决方案。(四)加强政策协同。申报城市应建立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探索出台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精准有效的支持政策,加强央地财政政策协同和金融政策协同,强化政策宣传、资源对接、评估诊断、平台支撑等公共服务能力,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创造良好环境。四、资金支持(一)资金分配。中央财政对入选城市给予定额奖励。按照每个入选城市不超过3亿元下达奖补资金,试点实施期第一年拨付50%奖补资金,实施期满考核评价通过后拨付其余50%奖补资金。(二)资金使用。奖补资金由入选城市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方式由地方确定,包括投资补助、贴息、担保费补贴等,对单个项目的支持资金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已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商培育等项目原则上由地方支持。入选城市应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用于财政供养单位人员福利、公用经费、机构运转经费等支出,不得用于楼堂馆所等基建工程支出,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五、组织实施(一)组织申报。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组织城市申报。申报城市应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3年,应包括工作基础、工作目标、实施内容、项目总体情况、资金使用方向、考核指标、保障措施、其他材料及项目清单等内容,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参考附件)。(二)初审推荐。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负责审核申报材料,择优选定拟申报城市,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报送推荐函。每个省、自治区最多推荐1个地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兵团不占用名额),直辖市最多推荐1个所辖区(县)。已被两部门纳入试点范围的城市在后续年度中不再重复申报。申报资料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将加盖公章的纸质版和PDF版(光盘刻录)各一式两份,于2024年4月24日前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三)方案遴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开展竞争性评审,采用书面评审和现场评审结合的方式。书面评审主要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及申报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提出的工作目标、政策保障等是否切实可行,重点项目清单是否符合要求等。现场评审主要组织申报城市开展现场答辩。根据评审结果,初步确定入选城市名单,并对实施方案提出修改完善建议。(四)方案批复。根据评审结果提出入选城市建议名单,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确定为当年入选城市名单。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修改完善后的实施方案予以批复,财政部下达奖补资金。入选城市应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如调整需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备案。(五)绩效评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应当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指导试点城市分年度开展绩效自评。两部门将加强绩效管理,督促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开展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工作,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部门于实施期结束后对试点城市开展绩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结果,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确认。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及绩效评价结果等提出财政资金安排建议,财政部根据资金安排建议确定下达奖补资金;对于评价结果较差的,将视情况严重程度采取督促整改、暂停试点资格、收回奖补资金等处罚措施。附件:202X年XX市(区)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实施方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3月21日

  工信厅科函〔2024〕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属有关单位,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促进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打造“中国制造”品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将做好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中试发展与品牌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促进中试与创新链、产业链同步发展,加强“中国制造”品牌建设,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1.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开展政策标准解读宣贯,组织发布《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百问百答》,引导广大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系统,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通过专题讲授、在线辅导等培训方式,面向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2.提升企业质量发展能力。指导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组织先进质量标准贯标,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典型经验。征集和遴选一批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典型案例,编制发布质量提升典型案例集,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实践经验。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全国行活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3.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持续宣贯《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研制关键方法和工具。面向重点行业,分场景凝练质量管理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分层次梳理质量管理数字化场景清单,明确关键场景的建设要点和实施路径。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标杆,提升平台解决方案供给水平,支撑企业增强质量管理能力。4.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按照“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的梯次路径,在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通过企业自评估和专业机构现场评估,帮助企业确定等级,以评促改,不断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探索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实现产业链质量一致性管控。5.优化评价工作机制。指导发布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行业标准,加强对评价的工作指引。研究组建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技术指导组织,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规范开展评价工作。遴选培育优质评价机构,强化评价队伍管理,促进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工作健康有序开展。6.加强评价结果应用。构建制造业质量管理水平指数,定期跟踪监测质量发展水平,加强分地区、分行业指标监测评估和结果反馈。完善制造业卓越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质量信息查询、问题诊断、在线评估等服务能力,加快质量数字地图建设,加强可视化管理和质量数据监测、预警和分析。(二)提高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品质量7.实施可靠性“筑基”和“倍增”行动。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加大智能检测装备应用力度,推动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提高基础产品和整机装备可靠性,形成一批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建设电子信息领域质量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基础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8.提升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推动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农机产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领域有关政策落实落地,提升重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水平。在机械、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深化实施产品质量分级评价,推动建立用户采信机制。组织开展锂电池、光伏组件产品质量检查,推动出台《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督检查办法》,强化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监督检查。9.开展制造业“三品”行动。深入开展原材料“三品”行动,研究制定一批原材料“三品”清单。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培育壮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推广数字化助力“三品”典型场景案例,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三)夯实质量发展基础10.强化质量标准支撑引领。制修订一批原材料、机械、电子、汽车、软件等领域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先进团体标准转化为行业或国家标准。编制发布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强可靠性标准体系顶层设计。11.推进质量工程技术创新应用。制定制造业过程能力提升实施指南,开展企业关键过程质量控制能力诊断活动。加强质量技术预见成果运用,分行业绘制质量技术演进路线图。推广工业企业实用质量工程技术手册,探索编制质量工程技术成果推荐目录。12.加强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管理。修订实验室管理办法,强化实验室科研属性,促进产业质量技术创新。优化实验室管理机制,建立实验室复审制度,提升实验室整体水平。围绕重点领域新核定一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支撑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13.提升质量公共服务效能。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分析比对、比较试验、测试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理性消费选择。支持开展质量诊断、可靠性整体解决、用户体验、产品质量创新竞赛等活动,营造质量提升良好氛围。鼓励专业机构加强认证技术和服务创新,支持在消费品、装备、电子等领域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四)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14.遴选梳理中试优秀场景。面向中试环节提炼关键需求,遴选一批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价值的中试优秀场景,带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工艺、产品、标准和解决方案,挖掘一批中试服务典型模式,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中试创新发展路径,为企业提升中试能力提供参考指引。15.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摸查梳理中试平台建设模式、中试能力储备和公共服务需求情况,编制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指南,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平台。遴选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强化投资支持,促进产业创新技术迭代。培育一批优秀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先进典型经验。16.提高中试发展支撑能力。加强中试标准统筹协调,推动成立制造业中试标准化工作组。研制制造业中试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建立健全中试标准体系并发布一批关键标准。推动组建中试发展促进组织,引导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深入参与政策研制和决策咨询,开展中试共性技术攻关、行业标准制定、创新方法研究,支持并带动产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凝聚中试发展合力。17.优化中试项目管理机制。编制化工中试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指导各地规范化工中试项目落地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化工中试项目安评、环评适度包容性审批,破解化工中试项目审批难、周期长等难题。(五)打造“中国制造”品牌18.夯实制造业品牌建设基础。推动品牌培育管理标准体系优化升级,建立健全制造业品牌标准体系。探索建设制造业企业、未来和新兴产业品牌数据库,健全制造业品牌监测机制。鼓励企业加强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品牌建设能力。19.加强制造业品牌培育。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企业品牌创建评估诊断等服务。鼓励各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组织开展优势产业品牌培育、品牌出海活动,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品牌。20.加大品牌评价和传播力度。遴选一批“中国制造”品牌创建典型案例,探索发布重点领域工业产品品牌榜。支持开展品牌建设沙龙活动,加强“中国制造”品牌创建经验推广交流。举办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宣传推介中小企业品牌及产品品牌。持续举办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食品工业“三品”成果展、“517”吃货节食品促消费活动。三、有关要求(一)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落实关于质量考核的工作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年度计划,强化过程管理和成效评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在供需对接、资源协调、专家智库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专业服务,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落地。年度工作总结请于2024年12月10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二)强化资源保障。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充分运用各项政策渠道,对质量提升、中试发展、品牌建设工作给予资金、土地、人才、金融等多方面保障。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支持力度。(三)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总结提炼质量提升、中试发展、品牌建设等工作的特色亮点,积极推广有效措施和典型经验。加强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典型,持续营造重视质量、倡导中试、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4年4月3日

  工信厅科〔2024〕18号各有关单位:为认线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我部编制完成2024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具体要求如下:一、标准起草单位要注意做好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处置、产业化推进、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二、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等单位要尽早安排,将文件及时转发至主要起草单位,并做好标准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等工作,把好技术审查关。三、部机关相关司局要做好行业标准制修订过程的管理工作,确保标准的质量和水平。四、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如需对标准项目进行调整,按有关规定办理。附件:2024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4年3月15日

  工信部联规〔2024〕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3月27日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市场化推进。坚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工业领域各类设备更新差异化需求,依靠市场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政策环境。坚持标准化引领。强化技术、质量、能耗、排放等标准制定和贯标实施,依法依规引导企业淘汰落后设备、使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统筹考虑行业发展和市场实际,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坚持软硬件一体化更新。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在推动硬件设备更新的同时,注重软件系统迭代升级和创新应用。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1.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农机行业更新柔性剪切、成型、焊接、制造生产技术及装备等;工程机械行业更新油压机、折弯机、工艺陈旧产线和在线检测装备等;仪器仪表行业更新数控加工装备、检定装备等;纺织行业更新转杯纺纱机等短流程纺织设备,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棉纺设备;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喷涂和烘干设备、电动或气动装配设备、绝缘耐压测试仪、循环充放电测试仪等。2.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重点推动航空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建设;光伏行业更新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等先进设备;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生物发酵行业实施萃取提取工艺技改,更新蒸发器、离心机、新型干燥系统、连续离子交换设备等。3.更新升级试验检测设备。在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安规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以及专用制样、材料加工、电子组装、机械加工等样品制备和试生产装备;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二)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4.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更新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和柔性生产单元;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集成应用;原材料制造业加快无人运输车辆等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推进催化裂化、冶炼等重大工艺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消费品制造业推广面向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智能装备。5.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精益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链接,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打造数字化车间。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工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改造,打造智慧供应链。6.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构建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建设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设施,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在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智算中心。鼓励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7.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钢铁行业加快对现有高炉、转炉、电炉等全流程开展超低排放改造,争创环保绩效A级;建材行业以现有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领域减污降碳、节能降耗为重点,改造提升原料制备、窑炉控制、粉磨破碎等相关装备和技术;有色金属行业加快高效稳定铝电解、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等绿色高效环保装备更新改造;家电等重点轻工行业加快二级及以上高能效设备更新。8.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电机、变压器、制冷供热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9.加快应用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以主要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为重点,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面向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造纸、皮革、食品等已出台取(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更新一批冷却塔等设备。(四)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10.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推广应用连续化、微反应、超重力反应等工艺技术,反应器优化控制、机泵预测性维护等数字化技术,更新老旧煤气化炉、反应器(釜)、精馏塔、机泵、换热器、储罐等设备。妥善化解老旧装置工艺风险大、动设备故障率高、静设备易泄漏等安全风险,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11.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以推动工业、工业电子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为重点,以危险作业岗位无人化为目标,实施“机械化换人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自动化减人”和“机器人替人”工程,加大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重点对工业固定生产线、现场混装生产点及现场混装车、装填装配生产线.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升级改造与配备。围绕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城市特殊场景火灾、森林草原火灾、紧急生命救护、社区家庭安全应急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先进可靠安全装备。三、保障措施(一)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二)强化标准引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制修订一批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相关标准,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制定《先进安全应急装备(推广)目录》,推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三)加强金融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强化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中长期投放。(四)加强要素保障。鼓励地方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对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广承诺备案制,简化前期审批手续。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组织实施,要完善工作机制,做好政策解读,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建立重点项目库,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编者按】2024年全国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中国机械联党委及系统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精神,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学习习总在期间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把推动机械工业和中国机械联系统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中国锻压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开全国精神学习交流会4月7日,中国锻压协会党支部组织在会党员及办公会成员召开全国精神学习交流会。会议听取了秘书处组织收听收看报道工作安排落实情况的汇报,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集中学习。会议由支部张金主持。在交流讨论环节,张金首先就党的二十大以来行业发展情况,尤其是2023年3月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铸造和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锻压行业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等问题同与会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同时汇报了双碳研究会在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方面的工作情况。与会人员积极发言,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就锻压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锻压行业当前行业面临的十大问题,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实际困难,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举措与困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以及新形势下革新协会服务工作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学习,与会人员一致认为,2024年协会工作要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在行业内推进落实好十大任务,充分发挥全国性专业行业组织的特点与优势,以创新型服务体系,构建新型交流平台为目标,不断完善行业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为锻压行业提供优质、全面、高效的服务内容,继续做好被全行业需要的协。


Copyright © 2002-2024 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蒙ICP备19003216号-1